血吸虫病是由血吸虫寄生于人体而引起的疾病,主要传染源是血吸虫的患者,常因皮肤直接接触疫水中的尾蚴而受到感染,日本血吸虫病是中国地区主要流行的血吸虫病。此外,生活环境中存在能够杀灭血吸虫的生物,也可能引起血吸虫病。
1、直接接触疫水:如常见的拌饭、烧烤等,如果人体在非感染区接触到被血吸虫虫卵污染的水,或接触了被虫卵污染的毛巾、衣物等,有可能感染血吸虫病;
2、间接接触:如果患者在非感染区的日常生活、工作,或到过有疫水接触的环境,可能会感染血吸虫病;
3、母婴垂直传播:如果孕妇有血吸虫病,在未经治愈前进行怀孕,有可能将虫卵带到胎儿体内,从而造成胎儿患血吸虫病;
4、其他途径:如输血传播,如果患者曾经接受了来自于血吸虫的疫区的血液或者是器官移植,可能会感染血吸虫病。此外,器官移植也可能会感染血吸虫病。
血吸虫病的主要临床表现是皮炎、肉芽肿,伴发热、腹痛、腹泻、便秘等,可导致患者出现肝硬化,预后较差。治疗方式主要是抗感染治疗、对症治疗和手术治疗,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吡喹酮、呋喃丙胺等药物进行抗感染治疗,还可以使用泼尼松、美洛昔康等进行对症治疗。此外,在流行区域应该加强预防,主要措施是注意饮食卫生,避免或减少接触疫水,如果出现疑似感染血吸虫的症状,建议及时到医院检查,明确是否患病。
39健康网(www.39.net)专稿,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