问医生 找医院 查疾病 症状自查 药品通 健康笔记

慢性乙型肝炎的个体化治疗

2010-07-09 00:11:0039健康网社区
栏目关注:
核心提示:近年来,随着科学研究的发展,慢性乙肝的治疗目标有了重大进展。面对乙肝,从一开始的束手无策,到追求转氨酶的下降、肝功能正常,到之后随着口服抗病毒药物的出现,开始追求HBV DNA的下降,而如今,人们开始进一步追求e抗原血清学转换,甚至是表面抗原转阴这个“金牌”目标。

  前言:2005年,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第一个长效干扰素(聚乙二醇干扰素α-2a,派罗欣)用于慢性乙肝治疗。此举不仅意味着新一类抗病毒药物的问世,也意味着免疫治疗慢性乙肝重新被肝病学界所重视。迄今为止,长效干扰素已在慢性乙肝治疗上应用5年,今年正值派罗欣全国乙肝论坛在上海召开,来自全国各地的肝病专家、学者等就慢性乙肝治疗的过去、现在和未来做了总结,并对长效干扰素的持久免疫控制作用和慢性乙肝的“个体化治疗”进行深入探讨。

  持久免疫控制,慢性乙肝治疗“夺银摘金”的关键

  近年来,随着科学研究的发展,慢性乙肝的治疗目标有了重大进展。面对乙肝,从一开始的束手无策,到追求转氨酶的下降、肝功能正常,到之后随着口服抗病毒药物的出现,开始追求HBV DNA的下降,而如今,人们开始进一步追求e抗原血清学转换,甚至是表面抗原转阴这个“金牌”目标。

  “金牌”梦是每个乙肝患者都渴望实现的,而迈向表面抗原转阴“金牌之路”上有一个关键的步骤——实现持久免疫控制。因为只有这样,患者才能摆脱长期用药。那何谓持久的免疫控制呢?对e抗原阳性患者来说,即治疗结束后保持HBeAg血清学转换;对e抗原阴性患者来说,即停药后维持低HBV DNA水平(HBV DNA  10,000 cp/ml)。

  2010年亚太肝病学会年会上法国肝病专家Marcellin等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显示:聚乙二醇干扰素a-2a治疗e抗原阴性患者结束后1年时低HBV DNA水平的患者,在治疗结束后5年时有28%发生了HBsAg清除。获得持久免疫控制的患者可免于终生治疗,有望获得表面抗原的清除,同时降低肝硬化和肝癌的风险。

  长效干扰素,激发持久免疫的“利器”

  在治疗目标逐步实现的过程中,干扰素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。上世纪90年代,干扰素用于慢性乙肝临床治疗,成为乙肝治疗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,它不仅有直接抑制病毒的作用,还有免疫调节的作用,而免疫功能的改善,有助于增强抗病毒作用。然而普通干扰素在体内作用时间短,需隔天注射一次,且药物浓度不稳定。而90年代后期问世的核苷类似物,因其只能维持抑制病毒DNA复制,无法获得免疫控制,可能需要长期维持用药。

  2005年新一代干扰素聚乙二醇干扰素α-2a问世,同年,在2005年版《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》中,被推荐应用于治疗慢性乙肝。它能够维持有效且平稳的药物浓度,只需一周注射一次,且疗程有限,也被称为长效干扰素。近些年的研究发现,其所带来的持久免疫控制正是对付慢性乙肝的一把“利器”。无论e抗原阳性还是e抗原阴性的慢性乙肝患者,长效干扰素有限疗程的治疗,可使很多患者获得更高的e抗原转换和表面抗原清除率,实现真正的持久免疫控制。

  “长效干扰素的应用提醒了被忽视的慢性乙肝治疗的另一条重要途径——通过免疫调节激发人体自身免疫来抗击病毒”,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名誉主任委员翁心华教授说,“如果说,核苷类药物是‘授人以鱼’,仅仅依靠抑制乙肝病毒复制来控制病情,那么干扰素则是兼具‘授人以鱼’和‘授人以渔’,它在抑制病毒复制的同时,还能调动机体抗乙肝病毒的免疫力,使得被感染细胞有可能获得持续清除,实现持久免疫控制。而长效干扰素的出现重新强调了从长期来看‘授人以渔’给患者带来的利益。”

  慢性乙肝的持久免疫控制:迈向个体化治疗

  随着长效干扰素治疗研究的深入和经验的积累,治疗理念也在不断地更新。从开始的标准化治疗,到现在通过表面抗原监测等手段,观察患者对免疫治疗的应答情况,根据患者个体的不同反应,调整治疗策略,开展个体化治疗,以提高治疗效果。

  慢性乙肝的治疗已从标准化治疗逐步走向个体化治疗。如以往对使用长效干扰素治疗的患者标准疗程为48周,现在医生可根据其表面抗原水平下降等情况适当延长疗程,以获得更佳的疗效。一项研究显示:聚乙二醇干扰素a-2a治疗e抗原阳性患者延长至72周和96周,e抗原血清学转阴率从48周疗程的37%分别提升到了51%和53%。

  同样的,对于部分慢性乙肝患者,根据其病情和治疗进展,可使用长效干扰素联合其它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,如派罗欣联合拉米夫定或阿德福韦酯,以提高药物疗效。有临床数据显示,聚乙二醇干扰素a-2a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e抗原阳性患者,治疗结束时表面抗原转阴率可达到17%。

  中国工程院庄辉院士指出:“在治疗期间的特定时间点(如治疗24周等),对患者施行表面抗原定量等指标监测,可了解患者使用长效干扰素治疗的疗效。对于部分患者,通过调整治疗策略,如延长疗程、或加用核苷类药物联合治疗等个体化治疗方案,以帮助患者获得更好疗效,达到更高的治疗目标。”

  科学的进步终将带着慢性乙肝患者走向一条希望之路。随着抗病毒治疗的研究发展,医生临床经验的丰富和专业水平的提高,慢性乙肝这一世界大病终将被人类征服。

  长效干扰素临床应用5年历程:

  2005年5月,第一个长效干扰素(聚乙二醇干扰素α-2a,派罗欣)获准在中国用于治疗慢性乙肝,同年我国《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》面世,将长效干扰素列为治疗慢性乙肝一线治疗药物之一。派罗欣是目前唯一被中国、美国、欧盟批准用于慢性乙肝治疗的聚乙二醇干扰素。

  2006年,国际肝病权威专家Anna Lok提出慢性乙肝 “金银铜牌”的治疗目标,“铜牌”即HBV DNA复制得到抑制;“银牌”为实现e抗原血清学转换;而“金牌”则是获得表面抗原清除,甚至是表面抗体的出现,也是最接近临床治愈的状态。

  2008年,在中国乙肝治疗领域开展了声势浩大的“夺银摘金”活动,长效干扰素治疗理念被普及和推广,越来越多的e抗原转换和表面抗原转阴的案例在临床涌现。

  2009年,中国医院协会与罗氏合作开展免费e、s抗原定量监测项目,通过定量监测,帮助提高长效干扰素治疗乙肝的效果。

  2009年,慢性乙肝根据治疗应答指导治疗(RGT)方案,被列入国家“十一五”项目慢性乙肝优化治疗系列研究过程中研究课题之一。

  2010年,干扰素治疗慢性乙肝专家建议更新版将面世,开始慢性乙肝干扰素个体化治疗新里程。

(实习编辑:吴春丽)

39健康网(www.39.net)专稿,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。

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  

中国领先的健康门户网站,中国互联网百强,于2000年3月9日开通,中国历史悠久、规模最大、拥有丰富内容与庞大用户的健康平台。多年来,在健康资讯、名医问答、就医用药信息查询等方面持续领先,引领在线健康信息,月度覆盖超4亿用户。

特别策划
急性乙肝
    举报/反馈
    链接地址:*
    举报内容问题:*请选择举报类型
    原创文章链接:
    其他理由:
    更多问题及建议:
    联系方式: